深化司法公开 促进司法公正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

法官风采

细数法院改革发展清晰脚印——海口中院副院长郭朝阳是第一代“闯海人”,亲历见证建省30年我省法院不断发展

【来源:法制时报】发布时间:2018-05-18【字体:

郭朝阳向记者介绍法院30年来发展变化 记者符传问
(本报记者陈敏  见习记者郭佳菁)“1997年,我们探索闻名全国的‘书记员单独序列管理体制改革’,如今,海南法院创新改革,为全国提供了许多改革经验,也为大特区改革开放注入新的内涵,擦亮了特区招牌。”忆往昔,看今朝,第一代“闯海人”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三级高级法官郭朝阳在海南法院系统工作30年,是探索海南司法改革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对法院的巨大变化,可以说感受真,情意切,体会深。
“我就是十万人才下海南人潮中的一个,兰州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分配到海口法院工作 。”提起当年,郭朝阳感慨万千,1988年6月份上岛,转眼间30年就过去了,走了一批人,也留了一批人。

书记员单独序列管理体制改革 引起司法界高度关注

谈起30年海口中院的变化,郭朝阳想到的第一关键词是“改革”。建省30年,海口中院改革发展留下了清晰脚印。
  “法院每一项工作的开展,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是伴随着大大小小的体制机制以及工作方法的改革和完善进行的。” 郭朝阳告诉记者,1997年探索推行的“书记员单独序列管理体制改革”让他终身难忘。
  “1997年8月成立海口中院书记官处闻名全国,是全国法院系统最早实行书记员单独序列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谈起这一重大改革,郭朝阳有说不完的话。他向记者介绍,书记员在审判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那个年代书记员分散在各审判庭,对审判工作没有起到高效服务作用。”郭朝阳回忆说,在那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进行书记员单独序列管理体制改革。
  “如何改革?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郭朝阳谈起改革的初期,他坦言,那时候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压力。
  四处奔波向有关专家学者虚心请教,彻夜不眠查阅资料.....在郭朝阳的印象里,改革的思路是这样探索出来的。“由过去的分散型管理变为集中管理,具体工作实行统一分工,专门成立书记官处,实行书记官集中、专业化管理,取消了书记员向法官晋级过渡,真正实现了书记员单独序列管理。”他介绍,这种模式加强了对审判员、书记员工作环节上的监督,杜绝了审判员和书记员固定搭配存在的不廉洁风险。
  规范的管理模式,使书记官处逐渐成为海口中院全院审判工作的枢纽和信息中心。很快,改革的成效开始显现,全院案件的审结率大幅度上升,超审限现象明显下降。
  “这项改革在当时也引起司法界的高度关注,为实现法官员额制、审判辅助人员单独序列管理等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郭朝阳告诉记者。

率先全面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 为庭审注入“专业”“温情”

5月17日下午,在海口中院法庭内,一起保险合同纠纷案开庭。两名法官和一名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
  “你们现在看到,每一宗案件的庭审都有陪审员参与,建省那时候,并不是任何案件都有人民陪审员参与的。”记忆回到30年前,郭朝阳告诉记者,1999年1月,海口中院党组决定开始全面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聘请人民陪审员参与所有一审案件的审判,这一大胆举措再次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郭朝阳记忆深刻:“当时规模很大,我们选任67名人民陪审员,基本上做到一审案件都有一个陪审员参与。”他认为,人民陪审员参与审案既有助于减少外界对司法活动的干预,也能让更多的社会民众参与、监督司法活动,促进司法公开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
  30年来,海口中院通过实施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按照法官人数的比例,进一步扩大人民陪审员规模。
  “来自各行各业不同的人民陪审员还能够为庭审注入一些‘专业’‘温情’的力量。”郭朝阳分析道,例如海口中院的陪审员中,有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也有一些基层经验丰富的年长者,这类陪审人员对非常需要生活经验的民生案件显得格外擅长,他们往往能够迅速抓住纠纷矛盾的症结所在,而且在一些当事人看来,他们的身份比法官要更有“亲和力”,实践中不少涉民生纠纷案件都在人民陪审员的参与下顺利调解。
  回望海南法院发展30年来奋力前行的足迹,郭朝阳说:“海南法院在审判工作和司法管理等各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完善了各项制度和机制,促进了海南法院工作的全面发展。”

原来群众很少旁听庭审 现在司法与公众的距离更近了

以公开促公正,大力加强司法公开建设,用数字信息催化司法公开透明,用网络管理打造阳光司法机制,提升了司法服务质效……从书记员、审判员到副院长,郭朝阳见证了海南法院发展变迁的过程。
  “法院在公平正义之路上一直奋力前行 。”郭朝阳说,建省30年,海南法院用光荣和梦想写就追求公平正义之路。
  “现在开庭!”随着海口中院法官法槌落下,庭审正式开始。这是一起合同纠纷案件。法官通过规范的庭审,详细分析着双方争议的焦点。而在互联网的另一头,市民小李正在电脑屏幕前关注着这场庭审。
  “庭审越来越公开化,只要鼠标一点,坐在家里就能看法官审案。”郭朝阳告诉记者,建省初期,群众是很少有机会参与案件的旁听的,旁听不但要到法院还必须有旁听证。
  在他看来,如今,司法与公众的距离更近了。在互联网上,公众可以查阅到各类案件的信息,许多庭审还在网络上实时直播,法治精神正在浸润我们的生活。
  “审判流程信息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庭审公开。”郭朝阳介绍,随着司法公开四大平台的陆续建成运行,司法案件从立案、审判到执行,全部重要流程节点实现信息化、可视化、公开化,构建出了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
  “以前开庭,有人会偷偷地录音录像,是因为担心公平正义的问题,庭审公开以后,现在没有这个必要了。”郭朝阳印象深刻,他说,过去不够开放性的审判工作导致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产生误解,司法公开可以更大程度地消除误解、增进了解,成为树立司法公信的重要保证,并倒逼法官提升司法能力。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近年来,全省各级法院把包括执行工作在内的各种司法活动置于阳光之下,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打造包括网站、微博、微信、传统媒体等在内的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司法公开平台,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促公信。

建省30周年,中央赋予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重大责任使命。

“海口中院作为省会城市法院,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扛起应有的责任担当,努力实现法院工作新发展,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和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郭朝阳说。
 

2018年05月18日
打印】【关闭